水龙吟

水龙吟朗读

春溪漠漠如空,望中只与新愁去。
何知尚有,烟间余怨,洛津闲赋。
已瘦难丰,久离重见,好春如许。
念海棠未老,荼_欲吐。
且莫恨、风兼雨。
休问无情水驿,载幽怀、小桡轻船。
君看睡起,平阶柳絮,入门花雾。
才尽无奇,客残如扫,一尊谁举。
怅行云断后,只应梦里,有澄江句。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水龙吟译文及注释

《水龙吟》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赵彦端。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春天的溪水如同一片模糊的虚空,我望着它,只与新的忧愁一同流逝。谁知道它还有着留在烟雾中的怨恨,像是在洛津闲逛写作。已经消瘦难以恢复,离别已久,重逢的喜悦像这样美好的春天。我怀念着未老的海棠花,荼_的花苞即将绽放。暂且不要怨恨风和雨。别问那无情的水驿,载着我幽怀的小船轻轻划过。你看,醒来时,平地的柳絮飘飞,迈进门口的是花雾。我的才华已经枯竭,客人残留如同扫帚,谁会端起那杯酒。感叹行云断后,只能在梦中,拥有澄清的江水和诗句。

这首诗词以春天的溪水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诗词开篇以春溪的形象为基础,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绪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模糊、空灵的氛围。诗人感叹自己的离别之苦,同时又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和怀念。诗中出现的海棠花、荼花和柳絮等形象,进一步增强了描绘春天的意境。最后,诗人以梦中拥有澄清江水和诗句的形式,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内心的憧憬。

整首诗词以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见长,运用了富有意境的比喻和隐喻,营造出一种既浪漫又忧郁的氛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表达,诗词传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天和自由情感的向往,以及对离别和岁月流转带来的痛苦的反思。整体上,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与描绘自然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美好的意境。

水龙吟读音参考

shuǐ lóng yín
水龙吟

chūn xī mò mò rú kōng, wàng zhōng zhǐ yǔ xīn chóu qù.
春溪漠漠如空,望中只与新愁去。
hé zhī shàng yǒu, yān jiān yú yuàn, luò jīn xián fù.
何知尚有,烟间余怨,洛津闲赋。
yǐ shòu nán fēng, jiǔ lí zhòng jiàn, hǎo chūn rú xǔ.
已瘦难丰,久离重见,好春如许。
niàn hǎi táng wèi lǎo, tú yù tǔ.
念海棠未老,荼_欲吐。
qiě mò hèn fēng jiān yǔ.
且莫恨、风兼雨。
xiū wèn wú qíng shuǐ yì, zài yōu huái xiǎo ráo qīng chuán.
休问无情水驿,载幽怀、小桡轻船。
jūn kàn shuì qǐ, píng jiē liǔ xù, rù mén huā wù.
君看睡起,平阶柳絮,入门花雾。
cái jìn wú qí, kè cán rú sǎo, yī zūn shuí jǔ.
才尽无奇,客残如扫,一尊谁举。
chàng xíng yún duàn hòu, zhǐ yīng mèng lǐ, yǒu chéng jiāng jù.
怅行云断后,只应梦里,有澄江句。

赵彦端

赵彦端(1121~1175)字德庄,号介庵,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工为词,尝赋西湖谒金门词,有“波底夕阳红湿”之句。高宗喜曰:“我家裹人也会作此”!……"乾道、淳熙间,(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终左司郎官。彦端词以婉约纤秾胜,有介庵词四卷,及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均《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

赵彦端诗文推荐

一□青春正及笄。蕊珠仙子下瑶池。箫吹弄玉登楼月,弦拨昭君未嫁时。云体态,柳腰肢。绮罗活计强相随。天教谪入群花苑,占得东风第一枝。

乱云萦浦。做雪不成还是雨。知我为何。一笑仍添一恨多。不须归去。琥珀杯深能几许。草色如袍。记取从今舞处娇。

醉拈花枝舞翠翘。十分春色赋妖娆。千金笑里争檀板,一搦纤围间舞腰。行也媚,坐也娇。乍离银阙下青霄。檀郎若问芳笄记,二月和风弄柳条。

千种繁春,春已去、翩然远迹。谁信道、荼_枝上,静中留得。晓镜洗妆非粉白,晚衣弄舞余衫碧。粲宝钿、珠珥不胜持,浓阴夕。金翦度,还堪惜。霜蝶睡,无从觅。知...

烧灯已过禁烟前。春信递相传。柳暗乍迷津路,花暄欲照江天。天涯宾主,相逢老矣,一笑欢然。晚岁许同庐社,西风不买吴船。

潦水似讥酒浅,秋云如妒蟾明。幽人闻雁若闻莺。更长端有意,菊晚近无情。诗学笑中偷换,烛花醉里频倾。罗衣迥立可怜生。五湖虽好在,客意欲登瀛。

洗妆僛舞傍清尊。霏雨淡黄昏。殷勤与花为地,烧烛助微温。松半岭,竹当门。意如村。明朝酒醒,桃李漫山,心事谁论。

澄溪暝度轻澌白。对平湖、淡烟隔。我与征鸿共行人,更张灯留客。东园半是余花迹。料仙帆、到时发。若倚江楼望清淮,为殷勤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