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僧昙秀锺山杂咏二十首后

题僧昙秀锺山杂咏二十首后朗读

明珠出袖四百琲,坐有烟霞草木香。
断取锺山擎石掌,那知不下净名床。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题僧昙秀锺山杂咏二十首后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词来自宋代晁补之的《题僧昙秀锺山杂咏二十首后》。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明珠出袖四百琲,
坐有烟霞草木香。
断取锺山擎石掌,
那知不下净名床。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僧人昙秀在锺山的景象和他在修行中的体验。诗中使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对禅宗修行和佛法的理解。

赏析:
这首诗词以锺山为背景,将景物与修行相结合,表达了禅宗修行的境界和体验。

首句"明珠出袖四百琲",形象地描绘了僧人昙秀手中明亮的明珠,琲是古代计算珠数的单位,暗示了僧人的修行成果。这句意味着僧人的修行成就非凡,他在修行中获得了珍贵而宝贵的东西。

第二句"坐有烟霞草木香",表达了锺山的美丽景色和清新的气息。烟霞象征着山间的雾气和云雾,草木散发出芳香,整个锺山被描绘得如诗如画。这句诗意味着僧人在锺山修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第三句"断取锺山擎石掌",表达了僧人昙秀对禅宗修行的领悟。"断取"表示僧人超越了世俗的束缚,"擎石掌"是一种禅宗行持的姿势,意味着僧人在修行中获得了解脱和平静的境界。这句诗意味着僧人通过禅宗修行,超越了尘世的烦恼,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最后一句"那知不下净名床",表达了僧人昙秀对修行的执着和对禅宗的推崇。"净名床"是指僧人的住处,表示僧人对修行的专注和奉献。这句诗意味着僧人昙秀舍弃了红尘的享受,选择了清静的修行生活,并在禅宗中找到了真正的安宁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锺山的景色和僧人昙秀的修行体验,表达了禅宗修行的境界和内涵。它揭示了禅宗追求内心平静和解脱的精神,以及僧人对修行的执着和奉献。同时,诗中运用了象征性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具有优美的意境和感染力。

题僧昙秀锺山杂咏二十首后读音参考

tí sēng tán xiù zhōng shān zá yǒng èr shí shǒu hòu
题僧昙秀锺山杂咏二十首后

míng zhū chū xiù sì bǎi bèi, zuò yǒu yān xiá cǎo mù xiāng.
明珠出袖四百琲,坐有烟霞草木香。
duàn qǔ zhōng shān qíng shí zhǎng, nǎ zhī bù xià jìng míng chuáng.
断取锺山擎石掌,那知不下净名床。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晁补之诗文推荐

欲上南湖采舫嬉。还思北渚与岚漪。圆荷盖水垂杨暗,鸂鶒鸳鸯总下时。持此意,遣谁知。清波还照鬓间丝。西楼重唱池塘好,应有红妆敛翠眉。

百花含蓓东风里。南园小雨朱扉启。春色一年年。年年花共妍。清谈招隐去。莫认如宾处。华发好风光。林间此味长。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人皆爱陈子,新雨尚能来。但使门多客,何嫌室自埃。弓旌无远野,城郭有遗才。底日常侯舍,传声四辈催。

丹碧沉沉虎豹闲,松幢引度九重关。人间未觉浑无路,天上还惊更有山。瑶草红泉供挹酌,金风白露送跻攀。良游自叹平生误,便欲归家鬓已斑。

无计河西寻杜家,海棠空咏去年花。烦君为谢郭少尹,欲买缠头迎犊车。

醉卧符离太守亭,别都弦筦记曾称。淮山杨柳春千里,尚有多情忆小胜。

停舟傍河浒,四顾尽荒原。日落狐鸣冢,天寒犬吠村。系帆凌震泽,抢雨入盘门。怅望夫差事,吴山閟楚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