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
拼音: nù fà chōng guān 怎么读
注音: ㄋㄨˋ ㄈㄚˋ ㄔㄨㄥ ㄍㄨㄢ
繁体: 怒髮衝冠
怒发冲冠的意思
冠:帽子。
愤怒得头发竖起;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极端愤怒。
例子: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满江红》词)
正音:“发”,读作“fà”,不能读作“fā”;“冲”,读作“chōng”,不能读作“chòng”;“冠”,读作“guān”,不能读作“guàn”。
辨析:见“勃然大怒”。
故事: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便允诺赵惠王以15座城池交换。迫于秦国势力,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交换,秦王闭口不谈城池的事,蔺相如用计夺回和氏璧,并怒发冲冠地说:“如果不以城池交换,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
怒发冲冠的详细解释
【释义】
犹“怒发冲冠”。见“怒发冲冠”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怒发冲冠”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头发直竖,把戴的帽子都顶了起来,这是古人用来形容极度愤怒的样子。古代成年人是要戴冠的。和“怒发冲冠”相关最有名的故事当属蔺相如“完璧归赵”了。战国时代,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王因宦者令缪贤推荐,召见蔺相如,并且问他对这件事的看法。蔺相如不想使秦国有攻打赵国的借口,主张送和氏璧到秦国去,并说:“君王如确定没有合适的人选,我愿意带著和氏璧出使。秦国真的给城,璧就留给秦国;不给,我会将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赵国。”于是赵王派他带著和氏璧西行入秦国。到了秦国,蔺相如发觉秦王并不是真正想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于是在秦王欣赏和氏璧时,假意的说璧上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等和氏璧回到他的手上,立刻后退了几步,倚柱而立,气得头发竖立,顶起帽子,说秦王既无意把城池偿还赵王,他只好把头、璧都在柱上撞碎。事实上,在《庄子・盗跖》篇中就已提到盗跖一听孔子来访,气得“发上指冠”,这和“怒发冲冠”的意思是一样的。《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荆轲》中讲到燕太子丹在易水之边为荆轲送行,壮烈的场面让在场的人“发尽上指冠”,内心慷慨激昂到发尽直竖,意思也是相近的。《庄子》的典故虽较早,但是推究后来所用的“怒发冲冠”,当以蔺相如故事较为贴近。
【书证】
- 01.《封神演义》第二八回:“子牙看到切情之处,怒发冲冠:『此贼若不先除,恐为后患!』”
怒发冲冠的翻译
- be in a towering rage
- 怒髪(どはつ)天(てん)をつく
- волосы встают дыбом от гнев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