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éngxiàzhīméng

城下之盟

拼音 chéng xià zhī méng 怎么读

注音 ㄔㄥˊ ㄒㄧㄚˋ ㄓ ㄇㄥˊ

城下之盟的意思

折叠展开

盟:盟约;和约。
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例子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城下之盟哉。(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正音”,读作“méng”,不能读作“míng”。

辨形”,不能写作“”。

谜语 战败合约 (谜底:城下之盟)

故事 春秋时楚国攻打绞国都城,在坚固的城防工事下,楚军并没有得到什么便宜。楚将屈瑕对楚王建议智取绞国。第二天故意派打柴的士兵给绞兵活捉,第三天又是如此,但伏兵早已攻入绞国,绞国无法,只好与楚国订立屈辱盟约。

城下之盟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敌国军队兵临城下,抵挡不住,被迫与敌人签订的和约。◎语出《左传・桓公十二年》。后用“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

【典源】

《左传・桓公十二年》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1]人争出,驱楚[2]于山中。楚人[3]其北门,而[4][5]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注解

[1]绞: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在今湖北省郧县西北。

[2]役徒:服劳役的人,指采樵者。

[3]坐:坚守不去。

[4]覆:隐藏、埋伏。

[5]诸:之乎二字的合音。“”是代词,“”是助词。

《左传・文公十五年》

新城之盟,蔡人不与。晋郤缺以上军、下军伐蔡,曰:“弱不可以怠。”戊申入蔡,以城下之盟而还。

《左传・宣公十五年》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荅。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

《左传・哀公八年》

吴人行成,将盟,景伯曰:“楚人围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犹无城下之盟;我未及亏,而有城下之盟,是弃国也。吴轻而远,不能久,将归矣,请少待之。”弗从。景伯负载,造于莱门。

【典故】

城下之盟”原意是:敌国军队兵临城下,抵挡不住,被迫与敌人签订的和约。《左传・桓公十二年》有一段记载:春秋时期,势力强大的楚国常并吞周围小国,借以扩张自己的势力。桓公十二年,楚王派兵攻打绞国,楚军在绞国南门外驻守,但绞国人坚决不出城门,所以一时之间无法攻下。为了诱出绞国人,楚军故意派不带武器的人到北门外打柴,绞国人果然中计,出城抓了三十个楚人回去,第二天更加大胆,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国人。没想到在回程时,中了楚军的埋伏,打了大败仗,只有被迫签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后来“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如《宋史・卷二八一・寇准列传》:“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

【书证】

  • 01.《左传・桓公十二年》:“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源)
  • 02.《左传・文公十五年》:“新城之盟,蔡人不与。晋郤缺以上军、下军伐蔡,曰:『弱不可以怠。』戊申入蔡,以城下之盟而还。”(源)
  • 03.《左传・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源)
  • 04.《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犹无城下之盟;我未及亏,而有城下之盟,是弃国也。”(源)
  • 05.唐・牛僧孺《玄怪录・卷三・掠剩使》:“俄而蕃浑骚动,朝廷知之,又虑其叛,……遂为城下之盟,卒如其说也。”
  • 06.《宋史・卷二八一・寇准列传》:“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
  • 07.《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焕列传》:“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
  • 08.《东周列国志》第一八回:“孤有犬马之疾,未获奔命。君以大义责之,孤知罪矣!然城下之盟,孤实耻之!若退舍于君之境上,孤敢不捧玉帛以从。”
  • 09.清・乐钧《耳食录・卷三・大王》:“某乙雄于力,其侪共推之,众言某宅素凶,约敢下榻者,当醵酒相劳,乙故酒徒,闻之欣然曰:『请以曲君为息壤,愿往见魑魅为城下之盟,倘辱命,任公等遗我巾帼。』”

【用法】

语义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

类别用在“丧权条约”的表述上。

例句

战争结束后,失败的国家,也只有签订城下之盟

清朝统治者屈服于外敌压力,屡次签订城下之盟

如今敌众我寡,只好签下城下之盟,以减少伤亡。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迫使清朝政府签订城下之盟〈辛丑条约〉。

我们两家公司实力相当,既谈合并就要公平,怎能逼我们签下城下之盟,完全受制于他们?

宋朝因为积弱,所以和外族交战,往往无论胜败都签下了城下之盟,苏洵因此写了一篇〈六国〉来讽刺。

城下之盟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a treaty signed under coercion(humiliating treaty of peace)
  2. 城下(じょうか)の盟(ちか)い(一般に屈辱的な条約)

城下之盟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chéng), 土部,共9画

①. 围绕都市的高墙。 如: 城墙。城池。城圈。城郭(“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城楼。城堞(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儿墙”)。城垛。

②. 都市。 如: 城市。城镇。城府(a.城市及官署;b.喻待人处世的心机,如“胸无城城”)。城邑。城乡。城建。

读音(xià), 一部,共3画

①.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 如: 下层。下款。

②. 等级低的。 如: 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③. 方面,方位。 如: 两下都同意。

④.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 如: 下卷。下次。下限。

⑤.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 如: 下山。下车。下马。下达。

⑥. 使降落。 如: 下半旗。下棋。

⑦. 进入。 如: 下海。

⑧. 投送。 如: 下书。

⑨.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 如: 下班。下课。

⑩. 谦辞。 如: 在下。下官。

⑪. 颁布。 如: 下令。

⑫. 攻克。 如: 攻下。

⑬. 卸掉。 如: 下货。把他的枪下了。

⑭. 用,投入精力。 如: 下工夫。

⑮. 退让。 如: 争执不下。

⑯. 做出判断。 如: 下结论。

⑰. 量词,指动作次数。 如: 打三下。

⑱. 用在名词后边(❶表示在里面,如“心~”、“言~”;❷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年~”)。

⑲. 用在动词后边(❶表示关系,如“教导~”、“培养~”;❷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基础”;❸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去”、“停~来”)。

⑳. 少于。 如: 不下二百人。

. 动物生产。 如: 鸡下蛋。

读音(zhī), 丿部,共3画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如: 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如: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 如: “之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 如: 久而久之。

⑦. 往,到。 如: “吾欲之南海”。

读音(méng), 皿部,共13画

①. 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 如: 盟军。盟友。同盟国。盟约。山盟海誓。

②. 指结拜弟兄。 如: 盟兄。盟弟。

③.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

④. 发(誓)。 如: 盟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