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颖而出
拼音: tuō yǐng ér chū 怎么读
注音: ㄊㄨㄛ ㄧㄥˇ ㄦˊ ㄔㄨ
繁体: 脫穎而出
脱颖而出的意思
脱颖而出的详细解释
【释义】
颖,物体尖锐的末端。“脱颖而出”指锥尖透过囊袋显露出来。比喻显露才能,超越众人。或比喻从囊中逃脱。语本《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毛遂自荐”
【典源】
《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1]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2]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3]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4]得处囊中,乃[5]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注解
[1]平原君:赵胜(?∼公元前351),战国赵武灵王的儿子。封于平原,故称为平原君。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为战国当时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亦为赵之名相。
[2]末:物体的尾端、顶梢。
[3]毛遂: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不详。为平原君门下食客,初无表现,后自荐随平原君至楚,与楚王定约立功。
[4]蚤:通“早”。
[5]颖脱:锥处囊中,尖端必冒脱而出。颖,物体尖锐的末端。
【典故】
“脱颖而出”原作“颖脱而出”。据《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载,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门下食客挑选出二十个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选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符合条件。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请求加入前往楚国的行列。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表现,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现在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进袋子里,如果早点有这样的机会让你把我放进袋中,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锥尖而已,而是早就显露出才能,锋芒毕露了!”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答应了,让他一同前往。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会谈,从早上到中午,都还没有结果。毛遂于是持剑走到楚王面前,极力说明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终于被说服,答应赵国愿意出兵援救。于是两国当场歃血为盟,誓守联合抗秦的盟约。毛遂这次不仅帮平原君完成任务,也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为上宾。后来“脱颖而出”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显露才能,超越众人。或比喻从囊中逃脱。
【书证】
- 01.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脱颖而出,即其人焉。”
- 02.宋・苏轼〈与参寥〉:“吴子野至,出颖沙弥行草书,潇然有尘外意,决知不日脱颖而出,不可复没矣。”
- 03.宋・谢良《中山狼传》:“异时脱颖而出,先生之恩大矣。”
- 04.《清史稿・卷一○六・选举志一・学校》:“七年,帝以拔贡六年一举,人多缺少,妨举人铨选之路,且生员优者,应科举时,自可脱颖而出,不专藉选拔为进身。”
- 05.《孽海花》第一三回:“且说潘尚书本是名流宗匠,文学斗山,这日得了总裁之命,夹袋中许多人物,可以脱颖而出,欢喜自不待言。”
【用法】
语义比喻显露才能,超越众人。
类别用在“卓异超群”的表述上。
例句
①他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受到瞩目。
②不经过一番努力,怎么可能脱颖而出?
③如果你想要脱颖而出,平时就要多加努力。
④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脱颖而出,名列前茅。
⑤小明能从众多强劲对手中脱颖而出,可见实力不弱。
⑥此次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将代表国家到美国参赛。
⑦他在试镜会中脱颖而出,得到了演出这个角色的机会。
⑧从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的选手们,一一上台接受表扬。
⑨初赛表现平平的他,没想到居然在决赛时脱颖而出,抱走冠军杯。
⑩人们往往只看见冠军脱颖而出时的荣耀,却看不到他们平时训练的辛苦。
【辨识】
形音颖,音|ěng。物体尖锐的末端。不可写作“颍”。
脱颖而出的翻译
- talent showing itself
- 袋(ふくろ)の中(なか)の錐(きり)が袋(ふくろ)を破(やぶ)って出(で)る;才能(さいのう)が表(おもて)に現(あら)われるたとえ
- проявить свой талáнт(покáзывать себ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