㶟字概述
〔㶟〕字拼音是lěi
〔㶟〕字仓颉码是EWWF 五笔是ILLI 四角号码是36193 郑码是VKKZ
〔㶟〕字的UNICODE是3D9F。 十进制为15775,UTF-32:00003d9f,UTF-8:E3 B6 9F。
〔㶟〕字的异体字是 漯
㶟的意思
㶟
详细解释
◎拼音lěi。水名, 河北省永定河的古称。
㶟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巳集上 部首:水部
武英殿刻本: 第1579頁,第18字
同文書局本: 第664頁,第1字
標點整理本: 第613頁,第8字
音《唐韻》:力追切;《集韻》:倫追切,𡘋音纍──水名。
《說文》:水,出鴈門隂館累頭山。一曰治水也。
音又,《廣韻》:力軌切;《集韻》:魯水切,𡘋音壘──義同。
例《集韻》亦作漯、灅。
注解
〔㶟〕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巳集上,康熙部首是水部。
〔㶟〕字拼音是lě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氵、纍。
㶟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力追切頁碼第364頁,第17字續丁孫
㶟
水。出鴈門陰館累頭山,東入海。或曰治水也。从水纍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二十一反切力龜反頁碼第892頁,第7行,第2字述
水,岀鴈門陰舘累頭山,東入海。從水纍聲。或曰:治水也。
鍇注臣鍇按:《漢書》:「治水,出累頭山,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里。」注曰:「治音弋之反。」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十一上反切力追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2166頁,第2字許惟賢第943頁,第2字
㶟水。出鴈門陰館絫頭山。東入海。
段注沈約《宋書》曰:陰館,前漢作觀。後漢,晉作館。按今《前書》不作觀。葢淺人改也。鴈門郡陰館,二志同。今山西代州州北四十里陰館城是。在句注陘北。絫頭山在今朔州代州之閒。《前志》陰館下曰:絫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里。《水經》曰:㶟水,出鴈門陰館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又東過涿鹿縣北。又東過出山。過廣陽薊縣北。又東至漁陽雍奴縣西入笥溝。按治水,㶟水異名同實。武五子傳作台水。台卽治也。《前志》代郡且如下。于延水出塞外。東至廣寧入治(今本無)。廣平舒下。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治。小顔本治皆譌沽。姑故二音。其繆甚矣。酈云:《地理志》于延水東至廣寧入治,非是。謂于延逕廣寧故城南。又逕茹縣故城北。又逕鳴雞山西。又逕且居縣故城南。乃後注於㶟水。不當云在廣寧入治也。新挍《水經注》改治作沽。不免誤會。今直隷永定河卽桑乾河。卽古㶟水也。源出山西朔州馬邑縣洪濤山。會灰河。經馬邑縣,山陰縣,應州,大同府,渾源州,陽高縣,天鎭縣,廣靈縣,蔚州。入直隷畍。經西寧縣,懷安縣,保安州,懷來縣,昌平州,宛平縣,良鄉縣,固安縣,永淸縣,霸州,天津府。至大沽。北入於海。
从水。纍聲。
段注力追切。十五部。按此篆疑當是從水絫聲。其山曰絫頭山。故其水曰[⿰氵絫]水。今字絫作累。又與纍相亂。《水經注》作濕水者,㵕作漯乃又譌濕也。㵕餘水亦譌作濕餘。又或譌作溫餘。
一曰治水也。
段注各本作或曰:今依《集韵》、《類篇》作一曰:謂㶟水一名治水。見《漢志》。酈氏亦云一曰治水。師古曰:治弋之反。
㶟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720頁,第9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916頁,第7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694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472頁,第2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434頁,第10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583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2684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5367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2317頁,第4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286頁,第17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456頁,第10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3827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10821頁【補遺】第17641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366頁,第5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952頁【崇文】第3805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537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九冊,第66頁,第2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1012頁,第11字 |
㶟字的翻译
- an ancient neme of a river in Shanxi and Hebei
㶟的字源字形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