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七涵虚亭》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这首诗以虚亭为主题,通过描绘虚亭的景色和与其中的人相互交流的情景,展现了作者的感悟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虚亭面疏篁,
窈窕众景聚。
更与坐中人,
行寻望来处。
诗意:
这座虚亭矗立在稀疏的竹林中,
婉约的景色汇聚于幽深之中。
与坐在亭中的人一同,
步行寻找远方的美景所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虚亭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对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的思考。诗中的虚亭被描述为矗立在稀疏的竹林中,这种环境营造出一种幽深的氛围,使得亭内的景色更加婉约、秀美。亭子中的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共同欣赏着四周的美景,通过共享这一美好时刻,彼此之间建立了情感的纽带。
整首诗以简洁而精准的语言,将虚亭作为主题,通过景色的描绘和与其中人的互动,传达出作者对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领悟。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苏辙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诗歌形式的驾驭能力,使读者在品味诗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考的深度。
hé wén yǔ kě yáng zhōu yuán tíng sān shí yǒng qí shí qī hán xū tíng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七涵虚亭
xū tíng miàn shū huáng, yǎo tiǎo zhòng jǐng jù.
虚亭面疏篁,窈窕众景聚。
gèng yǔ zuò zhōng rén, xíng xún wàng lái chù.
更与坐中人,行寻望来处。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盛衰日相寻,循环何曾歇。攀条揽柔荑,回首惊脱叶。绿槐阴最厚,零落今存荚。千林一枯槁,平地三尺雪。草木何足道,盈虚视新月。微阳起泉下,生意未应绝。
晓起钟犹凝,朝回露欲干。逡巡下清跸,委曲问平安。压蔗出寒浆,敲冰簇画堂。人间正礻半暑,天上绝清凉。九夏清斋奉至尊,消除疠疫去无痕。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
秋风一何厉,吹尽山中绿。可怜凌云条,化为樵夫束。凛然造物意,岂复私一木。置身有得地,不问直与曲。青松未必贵,枯榆还自足。纷然落叶下,萧条愧华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