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ēláizhīshí

嗟来之食

拼音 jiē lái zhī shí 怎么读

注音 ㄐㄧㄝ ㄌㄞˊ ㄓ ㄕˊ

繁体 嗟來之食

嗟来之食的意思

折叠展开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例子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正音”,读作“jiē”,不能读作“jué”。

辨形”,不能写作“”、“”。

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以不敬的招呼声施食予人。指不敬之食。典出《礼记・檀弓下》。后用“嗟来之食”比喻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典源】

《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1]于路,以待饿者而[2]之。有饿者[3][4][5]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6]!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7]闻之曰:“[8]!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解

[1]为食:设置食物。

[2]食:音,拿食物给人吃。

[3]蒙袂:用衣袖遮脸。袂,音mèi,衣袖。

[4]辑屦:拖拉著鞋子。屦,,鞋子。

[5]贸贸然: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

[6]嗟:音jiē,招呼声,有不敬的意味。

[7]曾子:曾参(公元前505—前430),字子舆,春秋时鲁国武城(地约当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曾点之子,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传《大学》为其所述;又作《孝经》,以其学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后世尊称为“宗圣”。

[8]微与:不必吧!与,音,同“”,置于句末,表反诘语气。

【典故】

春秋时代,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放置饮食接济路过的难民。当有个人用袖子遮著脸,拖著疲惫的脚步,跌跌撞撞地走来时,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饮水喊他:“喂!来这里吃东西!”那个人抬起脸瞪著黔敖说:“我就是不接受这样无礼的施舍,才会饿到这种地步!”黔敖立刻为自己的态度道歉,但那个人却不接受,仍坚持拒绝进食,后来终于饿死了。当时曾子听了这件事后,不太以为然,他说:“用不著这样吧!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礼貌,你可以拒绝,但人家都道了歉,就可以接受啊!”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嗟来之食”,用来比喻以不礼貌的态度招呼人来吃的食物,后则泛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书证】

  • 01.《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源)
  • 02.《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乐羊之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 03.《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迳,所以宁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

【用法】

语义比喻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类别用在“不敬之施”的表述上。

例句

这种嗟来之食,难以下咽。

我这是诚心诚意地邀宴,可不是嗟来之食

我人穷志不穷,这种嗟来之食,我宁死也不肯接受。

这个爱心团体冬令救济时,很能体恤难民,让人不会有嗟来之食的感觉。

明知这是嗟来之食,但为了孩子,她只好强忍著委屈,伸手将钵接了过来。

嗟来之食的翻译

折叠展开
  1. a handout

嗟来之食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jiē), 口部,共12画

①. 文言叹词。 如: 嗟乎。嗟叹。嗟来之食。

读音(lái), 木部,共7画

①.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 如: 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②. 从过去到现在。 如: 从来。向来。

③.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 如: 来年。将来。来日方长。

④.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 如: 二百来头猪。

⑤. 做某个动作。 如: 胡来。

⑥.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 如: 大家来动脑筋。

⑦.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 如: 昨天他哭来。

⑧.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 上来。

⑨. 表示发生。 如: 暴风雨来了。

⑩.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 如: 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二来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⑪.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 如: 八月里来桂花香。

⑫. 表示语气,归去~兮!

⑬. 姓。

读音(zhī), 丿部,共3画

①.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如: 赤子之心。

②.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如: 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③.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如: 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⑤. 代词,这,那。 如: “之二虫,又何知”。

⑥. 虚用,无所指。 如: 久而久之。

⑦. 往,到。 如: “吾欲之南海”。

读音(shí,sì,yì), 食部,共9画

㈠ 食 [ shí ]

①. 吃。 如: 食肉。食欲。

②. 吃的东西。 如: 食品。粮食。零食。丰衣足食。

③. 俸禄。 如: “君子谋道不谋食”。

④. 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 如: 日食。月食。

㈡ 食 [ sì ]

①. 拿东西给人吃。 如: 食母(乳母)。

㈢ 食 [ yì ]

①. 用于人名。 如: 郦食其(jī)(中国汉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