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ùchéngcuò

拼音
zhù chéng dà cuò
注音
ㄓㄨˋ ㄔㄥˊ ㄉㄚˋ ㄘㄨㄛˋ
繁体
鑄成大錯

铸成大错的意思

词语解释

铸成大错zhù chéng dà cuò

  1. 资治通鉴·唐昭宗天佑三年》:“全忠留魏半岁罗绍威供亿,所杀牛羊豕近七十万资粮称是,所赂遗又近百万;比去蓄积为之一空。绍威虽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弱。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洲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胡三省注:“错鑢也,铸为之;又释错为误。罗以杀牙兵之误,取铸错为喻。”后指造成重大的而又无可挽回错误

引证解释

  1. 《资治通鉴·唐昭宗天祐三年》:“全忠 留 魏 半岁 罗绍威 供亿,所杀牛羊豕近七十万,资粮称是,所赂遗又近百万;比去,蓄积为之一空。 绍威 虽去其逼,而 魏 兵自是衰弱。

    绍威 悔之,谓人曰:‘合六洲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胡三省 注:“错鑢也,铸为之;又释错为误。 罗 以杀牙兵之误,取铸错为喻。”
    后指造成重大的而又无可挽回的错误。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五章:“倘若我晚回一步岂不铸成大错!”亦省作“铸错”。 宋•方岳 《旧传有客谒一士夫题其刺》诗:“铸错空糜六州铁补鞋不似两钱锥。”
    明•张煌言 《岛居》诗之三:“计疎凭铸错道废漫书空。”
    清•陈炽 《税则》:“太阿倒持,授人以柄九州之铁,铸错竟成,非惟 中国 所未闻抑亦西人所不及料也。”

国语辞典

铸成大错zhù chéng dà cuò

  1. 唐朝罗绍威任节度使时请朱全忠为其消灭骄横的牙军。事成朱全忠仍不撤离,并向罗绍威要求给养致使府库一空、兵力衰竭。罗绍威后悔莫及感慨道:「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错,锉刀双关语指错误。典出《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唐纪八十一·昭宣帝天祐三年》。后用以比喻造成重大而无法挽回的错误。

    如:「为偿赌债他竟做出绑票勒索勾当铸成大错!」

铸成大错的字义分解

  • 拼音 zhù 部首总笔画 12

    铸 [ zhù ] 1. 把金属熔化后倒在模子里制成器物。 铸铁。铸造。铸件。熔铸。铸币。 [更多解释]

  • 拼音 chéng 部首总笔画 6

    成 [ chéng ] 1. 做好,做完。 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2.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 成形。成性。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3. 变为。 长成。变成。 4. 可以,能行。 成,就这么办。 5. 称赞人能力强。 他办事麻利,真成。 6. 够,达到一定数量。 成年累(lěi )月。 7. 已定的,定形的。 成规。成俗。成见。成例。成竹在胸。 8. 十分之一。 增产三成。 9. 平定,讲和。 “会于稷,以成宋乱”。 10. 姓。 [更多解释]

  • 拼音 dà,dài,tài 部首总笔画 3

    大 [ dà ]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2. 指大小的对比。 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 大局。大众。 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 不大高兴。 5. 年长,排行第一。 老大。 6. 敬辞。 大作。大名。大手笔。 7. 时间更远。 大前年。 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 大概。大凡。 大 [ dài ] 1. 〔~夫〕医生(“夫”读轻声)。 2. 〔~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 大 [ tài ] 1. 古通“太”。 2. 古通“泰”。 [更多解释]

  • 拼音 cuò 部首总笔画 13

    错 [ cuò ] 1. 不正确,与实际不符。 差错。过错。错讹。错谬。错觉。错怪。不错。错爱。将错就错。 2. 交叉着。 交错。错乱。错杂。错综(纵横交叉)。错动。错落(交错纷杂)。盘根错节。 3. 叉开。 错开。错车。错过机会。 4. 用来打磨玉石的石头。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5. 打磨玉石。 攻错。 6. 镀金、银,涂饰。 错金。错银。错彩镂金。 [更多解释]

铸成大错的分字组词

铸成大错的相关词语

【铸成大错】的常见问题

  1. 铸成大错的拼音是什么?铸成大错怎么读?

    答:铸成大错的拼音是:zhù chéng dà cuò
    点击 图标播放铸成大错的发音。

  2. 铸成大错是什么意思?

    答:铸成大错的意思是:唐朝罗绍威任节度使时,请朱全忠为其消灭骄横的牙军。事成,朱全忠仍不撤离,并向罗绍威要求给养,致使其府库一空、兵力衰竭。罗绍威后悔莫及,乃感慨道:「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错,锉刀,双关语指错误。典出《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唐纪八十一·昭宣帝天祐三年》。后用以比喻造成重大而无法挽回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