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ùshū

拼音
zhù shū
注音
ㄓㄨˋ ㄕㄨ
繁体
註疏

注疏的意思

词语解释

注疏zhù shū

  1. 古籍的“注”和“疏”的合称。

    十三经注疏

    notes and commentaries;

引证解释

  1. 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宋•人将十三经之 汉•注 唐 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唐•韩愈 《冬荐官殷侑状》:“前件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以臣所见堪任御史太常博士。”
    宋•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国史云:‘ 庆历 以前学者文辞多守章句注疏之学。’”清•俞樾 《茶香室丛钞·舍注疏立异论》:“若舍注疏而立异论,不可輒许。”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儒家精神孔子 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是已经歪变了的。”

  2. 记述记载

    三国志·蜀志·杨戏传》:“其 戏 之所赞而今不作传者余皆注疏本末於其辞下,可以觕知其髣髴云尔。”
    晋•袁宏 《<后汉纪>序》:“末吏区区注疏而已其所称美止於事义。”
    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 宋•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一:“盖举子专诵 王氏 章句而不解义,正如学究诵註疏尔。”
    明•庄元臣 《叔苴子》卷六:“註疏非不能解经也习於成解而废夫研寻,则人之得之也不深。”
    清•昭槤 《啸亭杂录·陆中丞》:“公所著切问丛书选本朝诸名臣奏疏见诸施行者各分门类,其註疏尤详备。”

国语辞典

注疏zhù shū

  1. 注解及阐释注解的文字合称为注疏」。

    唐·韩愈〈冬荐官殷侑状〉:「前件官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
    宋·邢昺〈孝经注疏序〉:「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

网络解释

注疏

注文和疏解的合称。对于文章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或注解、注释,对某些典籍古文献做注始于汉代。先秦是我国学术昌盛第一重要时期,流传下来大批典籍、文献,但由于语言发展,文字的变迁,史料的缺遗和分散,汉代人已很难读懂,从而一些学者专门这些古书做注解。注解又有传、笺、章句等名称。传,有转授相承师说的意思,一般阐明经义;笺,是说明作者用心,或断以己意;章句,指分析正文的章节句逗;它们是各有不同角度的。及至唐代,许多汉人的注解也已不易理解于是产生了新的注解形式,即注解者既注解正文,也注解前人的注解,也就是总的加以疏通,这种注解称为“疏”,也称“正义”,如《周礼》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尚书》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等。宋以前注和疏是分别印行的,后来则合为一本书,一般的排列是先注后疏,合称注疏。 汉代学者主要是注解经书,后世历代学者对许多重要古籍均从事了注解工作,注解的内容、范围体例日益扩展完善,如所注的范围有词语的音义,来源;引文典故出处;人名、地名年代方位和史实的考证;以及划分段落,串讲大意等等。注解的方式又有夹注、脚注、篇末注等等。

注疏的字义分解

  • 拼音 zhù 部首总笔画 8

    注 [ zhù ] 1. 灌进去。 注入。注射。大雨如注。 2. (精神、力量)集中在一点。 注视。注目。注意。 3. 用文字来解释词名。 注解。注释。注音。夹注。 4. 解释词句所用的文字。 注疏(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的合称)。 5. 记载,登记。 注册。注销。 6. 赌博时所下金钱财物。 下注。赌注。 7. 量词,多用于款项或交易。 一注钱。 [更多解释]

  • 拼音 shū 部首总笔画 12

    疏 [ shū ] 1. 去掉阻塞使通畅。 疏导。疏通。疏浚。疏解(jiě)。 2. 分散。 疏散。仗义疏财。 3. 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 疏密。疏松。疏朗。疏旷。疏阔。疏落(luò)。稀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4. 不亲密,关系远的。 亲疏。疏远。 5. 不细密,忽略。 疏忽。 6. 空虚。 志大才疏。 7. 不熟悉。 生疏。 8. 粗劣。 疏食。疏粝。 9. 古同“蔬”,蔬菜。 10. 分条说明的文字。 上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奏疏。注疏(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 11. 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 12. 姓。 [更多解释]

注疏的分字组词

注疏的相关词语

【注疏】的常见问题

  1. 注疏的拼音是什么?注疏怎么读?

    答:注疏的拼音是:zhù shū
    点击 图标播放注疏的发音。

  2. 注疏是什么意思?

    答:注疏的意思是:注解及阐释注解的文字合称为「注疏」。